可靠的配资炒股平台 从野蛮生长开始:中国短剧生态实录

网络配资开户网_正规股票网上配资_在线炒股门户网站
你的位置:网络配资开户网_正规股票网上配资_在线炒股门户网站 > 在线炒股门户网站 > 可靠的配资炒股平台 从野蛮生长开始:中国短剧生态实录
可靠的配资炒股平台 从野蛮生长开始:中国短剧生态实录
发布日期:2024-07-30 23:14    点击次数:116

可靠的配资炒股平台 从野蛮生长开始:中国短剧生态实录

(本文作者李伟可靠的配资炒股平台,长江商学院亚洲市场副院长、经济学教授)

 

要问当下哪个赛道好搞钱、易就业,还能出海输出中国文化?大概非短剧莫属。

短剧(本文如无特别说明均指竖屏付费短剧),又称微短剧,四五年前脱胎于中国网文,自出现之日起,它就以生产精彩紧凑、让人上头的“内容消费品”见长,并依赖用户充值生存。

短剧看似很LOW(低级),却只用了两三年时间就将产业规模推高上了一年373亿的产值,并成功出海,掳获了一批高支付意愿的洋面孔受众为之氪金。

三个月前面对短剧兴盛,笔者撰写了《短剧、下沉市场与精神消费》一文,以学者的视角,对什么是短剧、谁在为之氪金、爆款及成功出海背后的逻辑做了观察和总结。

4月底,受短剧创业者、投资人、长江2022级MBA北京班王子姣同学组织的MBA研学团邀请,笔者腾出4天时间,深入短剧行业走了一圈。

有意思的是,我们碰到的短剧创业者,清一色都很年轻,以90后为主,聊起短剧,个个肾上腺素飙升,跟他们交流,很燃。

01

“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”

大约一年前,短剧就被誉为“最具盈利性的赛道”。

因为“钱”景好,有一段时间,大量的钱、资源、人往行业里涌,让行业日新月异的同时,也让外界对短剧的印象越来越“魔幻”。

然而笔者4天走访发现,今天短剧业内理性了许多,兴奋度还在,但跟外界浮想联翩的“无脑、投流、暴利”“1天充值破亿”“北京短剧夫妻月入4亿”等传闻,已渐行渐远。

短剧是视频时代下,纯中国网文叙事方式的产物。

因为行业转型,在国内外没有成熟经验、模式可参照;又因为在风口,入局者普遍亢奋,大家不遗余力整合资源,梦想能出精品、出爆款。

聚合效应下,短剧发展很快,更新迭代更快。

几乎每半年内容题材、制作水准就更替一次,一年前的爆款,今天再看已觉得简单粗暴,其结果就是行业里每个人都要拼命工作才能跟得上节奏。

“过去一年就没休息过”“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”,诸如此类的话,出现频次很高。

人不是机器,他们也累、也疲惫,然而风口效应下,飞天的兴奋感,时不我待的紧迫感,几乎没人自己会停下来。

据了解,目前短剧行业主要的参与者,主要有三拨人:

一拨来自网络文学圈。

从爽文到短剧,他们延续了内容优势,当前的行业头部出品公司的创作团队大多有网络文学背景,比如咪蒙;

一拨来自影视产业。

过去几年,传统影视业产出下降,开工不足,短剧的兴起给大量演职人员和幕后团队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,原本无片可拍的他们现在忙到起飞,薪资待遇也水涨船高;

剩下的大多来自互联网平台。

互联网人先天雷达灵敏,接口能力也强,当互联网大厂开始“降本增效”,短剧投流又需要大量人才,这给了很多互联网人新的用武之地。

工作节奏这么快,那么收入呢?

“确实是比传统行业要高一些,咱也不回避,但是也没有高很多,跟暴利更是相差很远”,某短剧创业团队二号位强调:“最关键还是要看作品量,还有爆品率。”

他说自己2024年的目标是做200部,“现在已经完成了120多了,再做80就可以好好放松了”。说罢,他深呼了一口气。

短剧行业正在跑马圈地阶段,为了抢占市场,各公司,夜以继日赶作品。

作为从业的个人,身在其中,机会多,空间也大,这让不少人自带鸡血。

如前面所言,短剧从业者普遍年轻,他们切入短剧的时间也短,大多在1~2年之间,超过3年的几乎没有。总而言之,短剧行业几乎看不到“老人”。

在传统影视行业做得深、做得久的人在新兴的短剧行业是不是应该有先天的优势?

一位从业人士却表示这些专业影视人士往往看不上短剧,也适应不了过于短平快的节奏,加上行业太卷太快,被抛下、被掏空也很正常,这让行业里很难遇见中年人。

这其实是过去这些年,所有在风口飞的赛道的共同特质。

因为机会窗口很大,几乎每个人都想成为“短剧行业规则的制定者”,然而想要成为头部大哥,必须争分夺秒出作品、抢市场,负责为全行业探路、创新。

可以说,短剧是碎片化时代为年轻人提供的一个新机会,眼下这也是一片无须回答“哲学三问”的创作平原,可发挥的创想空间很大。

02

“短剧用两三年时间

就走完了网文20年的路”

短剧起源于网络文学(以下统称网文),或者更直接说是20年前兴起的新媒体付费小说。

大约四年前,一批网文从业者们受困在家无所事事,有人随手挑出小说中最狗血的剧情,拿手机拍了些真人演绎的片段,结果意外发现用它为网文导流充值很有效。

于是很快有人将整本小说中的关键剧情,用同样浮夸的手法拍摄了下来,结果成本低不说,还特别让人上头,受众一下子就从网文圈扩散开了。

疫情结束后,短剧产业喷涌而出,并且很快逼近了网文20年时间累积下来的市场规模。

根据4月28日中国作家协会发布的《2023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》(下文简称网文蓝皮书),全国50家重点网络文学平台2023年营收规模约340亿元,用户规模达5.2亿人,但付费阅读网站上在线阅读板块营收增长呈低迷态势。

相比之下,短剧市场呈井喷式增长。2023年全年上线微短剧超1400部,备案近3000部,年度市场规模达373亿多,同比增长约268%。

大势所趋,各爽文网站纷纷将资源和人才转向短剧领域。

短剧为什么会火?压力是短剧消费的催化剂,越累、越没时间休息的人,越对短剧上头。

在早期的行业调研中,短剧消费群体中三保(指保安、保洁、保姆)人员占比较高也是这个原因。

很多人平日里工作相对枯燥,也相对孤单,他们没时间和条件去挑其它娱乐休闲活动,刷视频、看短剧,是最顺手的放松和解压方式。

不光是三保,现代社会几乎每个人压力都大,都要给情绪找个出口。

身心疲惫时,没几个人想通过烧脑、学习来解压,大家最习惯的就是有点时间,拿起手机,看网文、刷视频,那些节奏快、冲突强、感情浓烈的内容,最容易让人上头。

这好比很多人爱喝可乐,把它当作“快乐水”,是因为不知道它高热量、不健康吗?非也,它能给人带来当下就爽的感觉,才是关键。

从这个意义来说,短剧就是“内容消费”中的可乐。你可以说它LOW、杀时间,问题一堆,但依然会有很多人对它有反复的需求。

杭州某知名短剧公司创始人王先生也认为,不要过于觉得短剧是个新事物,它本来就是人们阅读方式在碎片化娱乐时代的一种变异。

王是网文平台推手出身,自己也写过网络小说,一年半前刚从其任职的某网文平台独立出来全身心投入短剧赛道。

在他看来,“爽文也好,短剧也好,就相当于淘宝或拼多多上的一件商品,只不过别人卖的是实物,我们卖的是内容,逻辑是一样的”。

短剧跟爽文在叙事方式上一脉相承,它们都力求埋好爽点、勾住情绪、满足幻想。

其实“爽”也是从古至今,中国通俗文学的主要功能。从唐代传奇、宋代话本、元明戏曲,到现代的武侠小说、新媒体网文,观众最喜闻乐见的作品,基本都是这个逻辑。

只是随着短剧火出圈、受到外国人追捧,不少人才再次发现一个其实平淡无奇的常识,即人性是共通的。

过去总有人认为观众的需求需要被引导,如今随着社会的主流叙事方式从精英主义转向平民百姓,短剧可以说是应需而生。

短剧还有一个被人诟病的点,就是行业里抄作业和跟风现象严重。

不管是男频,还是女频,总是在几个热门题材里打转,爽点套路也大同小异,甚至有人担心,“短剧会不会用完网文20年摸索出来的套路”?

其实不用多虑。

首先,中国网文市场很大,创作者也多。

蓝皮书显示,据全国50家重点网络文学网站数据,2023年全年新增注册作者近250万人,同比增长10%,新增签约作者26万人,同比增长17%,多家网站00后签约作者占比超过半数。

据统计,全国省级网络作协会员平均年龄35岁左右,2023年新加入中国作协的网络作家中,90后作者占五成。可以说“Z世代”(一般指出生于1995年至2009年的年轻人)渐成创作主体。

其次,中国网文题材也极其丰富。

从玄幻、武侠、都市、言情、历史、末日、穿越、灵异、同人、耽美、二次元等等应有尽有,“比欧美人热衷的狼人、吸血鬼复仇题材丰富多了”,这就给短剧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。

跟国内一样,短剧能在海外火起来,同样离不开网文培养起来的种子用户。

在短剧之前,用中国网文叙事手法打造的出海网文,已先行一步,输出中国故事,虏获一批粉丝了。

根据蓝皮书数据,2023年中国网络文学海外市场规模超40亿元,海外活跃用户总数近2亿人,其中“Z世代”占80%,覆盖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。

有多个海外网络文学App产品日活超10万人,有部分甚至超百万人。

就问你服不服?

03

资料显示,崇达转2信用级别为“AA”,债券期限6年(第一年0.30%、第二年0.60%、第三年1.00%、第四年1.50%、第五年1.80%、第六年2.00%。),对应正股名崇达技术,正股最新价为8.33元,转股开始日为2021年3月11日,转股价为16.71元。

资料显示,伊力转债信用级别为“AA”,债券期限6年(第一年0.5%、第二年0.7%、第三年1.0%、第四年1.5%、第五年1.8%、第六年2.0%。),对应正股名伊力特,正股最新价为20.59元,转股开始日为2019年9月23日,转股价为15.59元。

“没有人可以降维打击”

涌向短剧行业掘金的人那么多,谁可以降维打击?

面对这个问题,杭州剧点短剧副总裁,曾操盘过多部短剧、并做出现象级作品《龙王令》系列的刘羽砚说:“没有人可以降维打击”。

自2023年以来,入局短剧的名人、大佬越来越多,很多人追风而来,以为带着更多资金或者拥有更多影视作品经验,就可以降维打击,结果并不尽如人意。

在刘羽砚看来,任何人,想一入行就出爆款,有可能,但概率很低。

短剧跟传统影视叙事手法差异很大,这让那些带着影视剧光环而来的人,反而更需要适应。

怎么样的人容易做出爆款?要“多扑几次街”。以自己为例,在做出《龙王令之陈平殿主》之前,他有四部剧都扑街了,很惨;之后找到感觉,才好起来。

同时他也强调,自己“也就是领先几个月的经验而已”。

行业很卷,人才很多,跟风复制得也特别快,大家都在不断地微创新。

爆款经验可以复制吗?这很难。

所谓“15秒有冲突或反转,30秒要推进剧情,最后10秒给出悬念”貌似是规律,但其实很难硬套。

一模一样的剧本,有人拍出爆款了,换个人做,或者晚几个月做,没人能保证火爆。

做出爆款的能力,关键还在于个人天赋,再加上创作执念。

很多不了解短剧门道的人,总会“嫌弃”短剧简单粗糙,以为拍短剧很容易,自己多拉点投资、多堆点人,让故事逻辑自洽点,画面精致唯美点,镜头语言酷炫点,这样的作品必定成为爆款。然而这却是对短剧行业的很大误解。

短剧竖屏空间小、节奏快、故事狗血,只是表象。

一部剧真正让观众爱上的精髓在于高频反转、情绪拉扯,其他故事题材、剧情台词、服饰道具、演员表演以及后期剪辑,都要为之服务。

行业里能将镜头语言拍出专业度、颗粒感的人才很多,为什么短剧却对镜头、画面没那么重视呢?

关键在于情绪价值之外,炫技和美,还不足以让用户为之充值。

有人将短剧成功归结为“三俗”(庸俗、低俗、媚俗),认为剧情狗血、表演夸张、情绪大起大落,就有人买单,其实这也是误解了短剧。

短剧承载的是小人物的情绪和幻想,没有哪个用户希望自己的感觉被敷衍对待。

比如短剧中经常出现的“扇巴掌”戏份,乍看就那么回事。不过站在短剧投资人王子姣的视角,“一个好的巴掌,值几百万呢”。

怎么让观众觉得爽,从动作角度、对手反应、台词配合,都要设计,后期剪辑,也要一帧一秒恰好卡对位置,才能让更多人上头。

刘羽砚也承认,“自己要先找到爽的感觉,观众才会买单;而不是一边觉得短剧LOW,一边又想通过它赚大钱。”

04

“流量平台是最大赢家”

按照作业流程,短剧可分为生产制作和分发投流两大环节。

在早期,短剧的生产制作成本很低,只要10万左右即可做出一部片子,后来行业兴盛,热钱涌入,很快就涨到了30~50万。

到了今天,随着演员、制作团队、IP版权、场地租赁等价格水涨船高,投资额在50~100万之间已经是普通短剧,100~200万也很常见。

可能一两百万,对于传统影视制作来说,不算什么。毕竟一些大品牌几十秒的广告或大制作电视剧1集的成本也不止这个数,但这对于短剧投资来说已是高价。

受此影响,一直以“投资成本低、回报快”闻名的短剧,最近也开始降温。

短剧更大手笔的支出隐藏在分发投流环节。

投流资金,通常占一部短剧总收入的80%以上,有的甚至达90%。这是什么概念?

拿电影来对比,一部电影后期的宣发成本,通常只占其总成本的10~30%,即便是商业大片,也不会超过50%。

不过由于短剧商业模式跟传统影视大不相同,我们在计算短剧投资成本时,基本不会将其包含其中。

这是因为对短剧来说,投流多少,可以做到完全根据充值多少(收入)量入为出,见好加码,不好就收,这跟电影宣发资方需要大规模投放广告造势、争夺院线资源在先,观众买单付费在后的模式完全不同。

短剧投流可以做到,投入和收入几乎是同步的。

通常一部作品生产完成后,短剧公司会安排投流团队剪辑出数百上千个视频切片(俗称钩子),到抖音、微信、快手等大流量平台投放出去。

在这个过程中,有多少人被引来试看免费剧集是立即体现的,又有多少人进一步首充转化,也是十来分钟就能看到结果。

基本上,投放有没有效果,充值人数有多少?首次充值转化率有多高?客单价能否做到120元?投资大概能赚多少?这一切都可以在24小时见分晓。

对应到收入分配上,短剧“个性”也很明显。

在目前的短剧生产中,上游编剧通常拿走包括几万不等的保底收入以及1%-2%的收入分成;拍摄方拿走包括十到二十万不等的保底收入与3%-5%的收入分成;短剧公司由于先行承担了短剧IP版权和制作成本,因此在收入分成上占比也较大一些,大概可以拿走10%-15%的收入分成;剩下的80%左右收入全部归流量平台和投流分销商。

也就是说,在短剧整个生产环节的所有参与者合计能拿走短剧充值收入的20%左右。

即便是做出了现象级的爆款作品,充值达上亿,短剧投资公司能拿到的钱,基本上不会超过2000万,这跟媒体上流传的“北京短剧夫妻投资8万,如今月入4亿”的暴富神话相去甚远。

事实上,在短剧生态中,各流量平台才是大赢家,它们不仅拿走收益的大头,还稳赚不赔。

对此,一些短剧创作者自嘲自己为平台打工。

不仅如此,各大流量平台还牢牢掌握投放规则,数据也不透明。

对此,短剧公司,作为产品供应方怨归怨,也无可奈何。

短剧从诞生之日起,就几乎全靠抖音、微信、快手等大流量平台推流带来用户,这是它收回成本、获得回报的唯一通道,无可替代。甚至可以说,对短剧而言,流量就是血条,没有流量,其商业模式就无以为继。

为了更好掌控投流效果,减少中间商(主要指分销商),有些短剧公司会自建投流团队,然而人力投入和管理成本不容小觑。

以笔者拜访的某短剧公司为例,300来人团队,接近五分之二跟内容创作与短剧生产直接相关,超过五分之二是幕后投流团队,可见后者的分量。

有人好奇,既然投流成本占比过高,为什么短剧公司还是继续在小程序上投放短剧,而不像“爱优腾”或者Netflix(奈飞)、甚至出海短剧平台ReelShort那样自建APP,培养用户、留住用户呢?

这是个好问题,不少用户也苦恼于小程序剧场遍地开花,不少剧场页面上只有一两部剧,自己刚为整剧充好值,转头就找不到链接的情况时有发生。

其中有成本计算,也有现实考量。

据笔者观察,在小程序剧场里,用户看完即走,存留率低,看似是个缺点,但其实它适合短剧。

首先,短剧受众具有高度随机性。

短剧没有宣发、没有明星阵容,极少有通过主动搜索而来的精准用户;相反,几乎所有观众都是无意中被投流的钩子吸引,进到小程序免费试看,上头停不下,才去充值的。

如果引导大家去安装APP,且不论有相当的人会因不会或嫌麻烦放弃下载,仅是让受众从看剧到下载APP这个链路过程,就会让人下头,从而白白损耗很多流量。远不如让用户在上头的当下,一步就进入小程序,试看、充值,一气呵成,来得有利可控。

再说,任何单一的版权商手头的作品,从质到量,跟市场上成百上千的海量供应完全不能相比。

这也让很多想自建APP的短剧公司也知难而退。

站在用户的视角,如果可以随手刷到很多剧集,并且水准都差不多,为什么要固化在某个APP上被收割呢?

此外,在短剧行业,作品抄袭、题材擦边等问题不断。

这也导致一些剧方也不敢自建阵地,以免平台突然被封,前期投入都付诸东流。

综述以上,可能有人会问,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不会出现一个短剧聚合平台?

在笔者看来,倒也未必。目前各大流量平台、长短视频APP都已有短剧频道,是否观众还需要一个纯短剧平台,还未可知,如果有,大概率也是流量平台的事。

05

“付费短剧可能会消失

但观众的需求将一直在”

根据《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(2024)》公布,2023年,包括长视频、短视频、直播、音频等领域在内的中国网络视听行业市场规模首次突破万亿,达11524.81亿元。

数据还显示,截至2023年12月,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10.74亿,短视频应用用户黏性最高,其中超七成用户看短视频、直播购物。

具体到短剧细分领域,有高达39.9%的用户经常观看短剧,仅次于电视剧/网络剧和电影/网络电影,31.9%的用户曾为短剧充过值。

当短剧打开广阔天地,政府对短剧市场的关注与管理这两年也在逐步跟进。

近期有多个省份的短剧主管部门发布通知,称国家广电总局已上线了新的备案系统,从2024年6月1日起,未经审核且备案的短剧不得上网传播。

 

有人管,意味着有了游戏规则与下线边界,比起野蛮生长,对短剧生态的健康发展是好事,这也在倒逼中国的短剧行业走向精品化、规范化。

不过,如何管,对短剧投资人、从业者,包括政府方来说,是一把双刃剑。

中国短剧在短短几年时间里,自下而上,肆意成长,能做到走出国门文化输出,实属不易。

如果管理规则过多或者越管越细,从短期看,可能是给短剧热降温,从长期来看,也许会让行业创造力下降。

短剧热还能持续多久?这是考察途中,短剧行业内外,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。

在笔者看来,没有哪个行业能一直站在风口,短剧也不例外。

判断短剧能不能长期生存下去,主要看短剧作品能否持续满足现有观众的需求,能否进一步扩大观剧的受众。

就眼下的中国短剧而言,观众刷视频的休闲习惯已经被培养出来了。

刷视频已不仅是人们的娱乐方式,更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。这将使得大家对优质视频消费的需求长期存在。

也许再过一两年纯to C付费短剧商业模式会消失,但更多短剧类型,比如短剧+文旅、AI+短剧,以及更适应“Z世代”需求的互动短剧等等,会更替上来。

06

尾声:短视频化生产时代

笔者经常会听到有人批评,某一群体的人整天抱着手机看抖音、刷短剧,无脑上瘾,正在变废柴。

其实大可不必。照相技术出现时,有人担心去拍的人会被摄走魂魄;电视刚兴起时,有人害怕沉溺其中会变成“沙发上的土豆”;互联网刚普及时,人们又认为“网瘾”如猛虎……以此类推,今天的我们对抖音、对短剧也不用急于批评,更不能因噎废食,相反,我们都需要去适应视频化生存。

在笔者看来,短剧出现在有抖音、微信等超级流量服务的时代,是一种必然,对创作者来说,更是某种幸运。

或许大平台与内容提供方之间在规则、利益分配机制等方面还有失衡之处,但正是它们的存在,让内容创业者们,自小就有了被用户“看见”的可能。

出海短剧亦是如此。多亏有TikTok等平台导流,否则中国短剧如何去打开境外市场,找到那些高付费意愿的用户呢?

期待社会各方能继续以松弛的态度拥抱并支持短剧这个新兴产业;也祝福中国短剧能继续创意创新,保持住领先优势,去服务更多海内外用户的减压需求。

 

(本文作者李伟,长江商学院亚洲市场副院长、经济学教授)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。

举报 文章作者

李伟

相关阅读 探班横店短剧剧组,充值过亿的梦想与成本水涨船高的现实

短视频、长视频、电商、传统影企,短剧仍在吸引头部公司入局。不过,曾经和短剧一样站在浪尖上的新兴娱乐产业如今风光不再。短剧也会只是一阵风吗?

影视内容与投资趋势 06-04 09:13 周星驰首部短剧来了!首集播放量过千万但被质疑“含星率”过低

虽然短剧行业玩家众多,但平台方的商业模型会更加健康,同时具备内容制作能力与平台运营能力的玩家具备投资机会。

06-03 18:58 随《我的阿勒泰》踏上治愈之旅,国产迷你剧长尾效应显现

相对于国内比较主流且成熟的长剧模式,迷你剧如何释放长尾效应,在完结后持续吸引注意力是一大难点,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。

影视内容与投资趋势 05-21 08:09 热市追踪丨铜缆高速连接板块逆市大涨;传媒板块多股连板

连板个股方面,脑机接口概念股博信股份6连板,传媒板块华策影视、中广天择、掌阅科技均收获3连板。

03-22 15:49 短剧、下沉市场与精神消费

短剧产业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可靠的配资炒股平台,尤其在中国下沉市场中风靡全国并成功出海。

02-21 13:31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

上一篇:配资实操盘 赵建:对主要经济体出口明显改善 可持续性增强 |首席读数据
下一篇:股票配资风险零风险 徐韶华:金融碳账户的衢州实践 | 2024IFCII

Powered by 网络配资开户网_正规股票网上配资_在线炒股门户网站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Copyright 365站群 © 2009-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